tuìquè

退却


拼音tuì què
注音ㄊㄨㄟˋ ㄑㄩㄝˋ

繁体退卻
词性动词


退却

词语解释

退却[ tuì què ]

⒈  亦称“撤退”。军队放弃所占领的阵地或地区向后转移的作战行动。

步兵在敌人的顽固抵抗下暂时退却。

retreat; withdraw;

⒉  畏难后退。

承认了他的错误,退却了。

hang back; shrink back; flinch;

引证解释

⒈  见“退却”。亦作“退却”。

⒉  却行;倒退。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 闻之,以为 毖琼 通情卖己,皆斩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卓 送至閤中, 孚 因出刀刺之。

卓 多力,退却不中。”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同父 将马三跃,马三次退却。”
茅盾 《子夜》十四:“车子动了,然而女工们不再退却。”

⒊  畏缩后退。

宋 叶适 《刘靖君墓志铭》:“作邑者,要路之储也,以改官为急。盖有因缘属託於破白之初矣,未有逡巡退却於及格之际也。”
浩然 《艳阳天》第四一章:“马之悦 不能退却,不能倒下!”

⒋  谓军队在作战中向后撤退。

《后汉书·皇甫规传》:“郡将知 规 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 羗 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毛泽东 《论持久战》六八:“退却,属于防御一类,是防御的继续。”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在退却的路上》:“船夫队长 杨老二 离开 板渡,跟随着部队一起退却。”

⒌  谓迫使撤退。

《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臣乞三千兵,出城退却 齐 兵。”

国语辞典

退却[ tuì què ]

⒈  后退。

《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纪》「以颜渊配」句下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当今宜捐淮、汉以南,退却避之。」

后退 撤退 畏缩

坚守 进攻 前进 冲锋

分字解释


※ "退却"的意思解释、退却是什么意思由国学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往事在我心底犹如潮水一般起起落落,变得遥远模糊了,可是每当我看到母亲那忧虑、湿润和浑浊的眼睛,就会想起那个难忘的夜晚,因为就在那个夜晚,我知道了母亲对我的关爱是心头那永不退却的潮水。

2.在目前不利的情况下,我军该暂时退却,待时而动,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3.因为有了你,在生命的鸿沟前,我们不再退却;因为有了你,在坠落的边缘,我们始终有挣扎的力量。

4.在目前不利的情况下,我军该暂时退却,待时而动,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5.我军佯装退却,敌人果然中计,一步步地进入我军的伏击圈。

6.当你占领一阵地而受到被敌人包围的威胁时,你应迅速集中力量,以攻势动作恐吓敌人。在你觉得退却已不可避免的场合,用这种佯攻,便能阻止敌人分遣军队以困扰你的侧翼。

7.渐渐地,那原本被夜幕笼罩的天空出现了微明。一颗颗启明星逐渐变得苍白无力,在浅浅的日光的照射下,胆怯的它们终于退却了。随着启明星的消失,害羞的太阳射出了几道耀眼的金光。

8.在目前不利的情况下,我军该暂时退却,待时而动,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9.运动战的实行方面,问题是很多的,例如侦察、判断、决心、战斗部署、指挥、荫蔽、集中、开进、展开、攻击、追击、袭击、阵地攻击、阵地防御、遭遇战、退却、夜战、特种战斗、避强打弱、围城打援、佯攻、防空、处在几个敌人之间、超越敌人作战、连续作战、无后方作战、养精蓄锐之必要等等。

10.距离的长短、所经过地区的性质、当地提供的资源、敌人可能在侧翼和后方构成的障碍、骑兵的优劣、以及部队的士气……等等,都是能决定退却命运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