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íng

形迹


拼音xíng jì
注音ㄒ一ㄥˊ ㄐ一ˋ

繁体形跡
词性名词

形迹

词语解释

形迹[ xíng jì ]

⒈  人的举动和神色。

person’s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 or body;

⒉  指仪容礼貌。

不拘形迹。

formality;

引证解释

⒈  见“形迹”。亦作“形跡”。亦作“形蹟”。

⒉  踪迹。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跡滞江山。”
唐 李幼卿 《游烂柯山》诗之四:“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跡。”

⒊  指遗迹。

《平山冷燕》第七回:“一路上,逢山看山,遇水览水,凡过古人形迹所在,无不凴弔留题。”

⒋  痕迹,迹象。

《宋书·桂阳王休范传》:“朝廷知其有异志,密相防御,虽未表形迹,而衅难已成。”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然形迹已露, 谅祚 必叛无疑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三:“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主任的形迹来,简直是一个勤快诚实的招呼员。”

⒌  嫌疑。

《北齐书·王松年传》:“诸旧臣避形迹,无敢尽哀。”
《清史稿·世宗纪》:“畿甸之内,旗民杂处,旗人暴横,颇苦小民。尔当整飭,不必避忌 旗 汉 形迹,畏惧王公勋戚,皆密奏以闻。”

⒍  指见外、见疑。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客语黄鬚曰:‘ 白公,志士也,处士幸勿形跡。’”

⒎  礼法;规矩。

唐 张鷟 《游仙窟》:“亲则不谢,谢则不亲。幸愿 张郎,莫为形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明日,请携琴去,当使隔帘为君奏之。”
胡适 《寄吴又陵先生书》:“年来所以不曾通一信寄一字者,正因为我们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迹。”

⒏  拘礼;客套。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此风声妇人。员外如要,但言之,何用形迹。”
宋 司马光 《与范尧夫经略龙图第二书》:“荷 尧夫 知待,固非一日。望深赐教,督以所不及,闻其短拙,随时示諭,勿復形迹。”

⒐  形式。

孽海花 《第十八回》:“我国现在事事要仿效西法,徒然用心那些机器事业的形迹,是不中用的。”

⒑  指身世。

《老残游记》第八回:“不知 申子平 能否察透这女子形蹟,且听下回分解。”

⒒  犹显示。

宋 俞文豹 《吹剑录》:“以己长而形跡人短,以己清而形跡人污,皆取憎取祸之道。”

国语辞典

形迹[ xíng jī ]

⒈  表露于外的动作举止。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也作「形踪」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

⒉  仪容礼貌。

《聊斋志异·卷八·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

如:「不拘形迹」。

分字解释


※ "形迹"的意思解释、形迹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外地男子见形迹败露,即使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市民小孙的臀部戳伤并仓皇逃离现场。

2.外地男子见形迹败露,即使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市民小孙的臀部戳伤并仓皇逃离现场。

3.报道说,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内务总局反恐处负责人23日透露,举报人称在纳曼干市一座被废弃的房屋里藏匿着一个蓬头垢面、腿部受伤、形迹可疑的男子。

4.曼桢觉得这样也好,在形迹上稍微疏远一点。她不知道感情这样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

5.偷车贼形迹败露仓皇逃窜好市民出手拦截身受重伤。

6.三名男子疯狂盗窃摩托车后仓皇逃窜,哪知在逃跑过程中发生车祸,三人因形迹可疑被公安民警抓获归案。

7.两位贵客到来的时候,她的脸涨红了不过她还是从容不迫落落大方地接待他们,既没有显露一丝半点怨恨的形迹,也并不做得过分殷勤。

8.冬夜里,万籁俱寂温文尔雅的莎士比亚不拘形迹地走进来了。

9.曼桢觉得这样也好,在形迹上稍微疏远一点。她不知道感情这样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张爱玲

10.在我们乡下,有一种神奇的小精灵,他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居住在我们的身边嬉戏、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们的,据说只有小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可以捕捉他们的形迹。如果静下心来倾听,风声里可以隐约听到他们奔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