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odǎo

高蹈


拼音gāo dǎo
注音ㄍㄠ ㄉㄠˇ

高蹈

词语解释

高蹈[ gāo dǎo ]

⒈  远游。

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左传·哀公二十一年》

travel to a far place;

⒉  过隐居的生活。

嘉遯龙盘,玩世高蹈。——晋·张协《七命》

be a hermit;

引证解释

⒈  举足顿地。(1)远行。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公及 齐侯、邾子 盟于 顾。

齐 人责稽首,因歌之曰:‘ 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杜预 注:“高蹈,犹远行也。”
孔颖达 疏:“高蹈,高举足而蹈地,故言犹远行也。”
一说暴跳貌。 《吕氏春秋·知化》“子胥 两袪高蹶而出於廷” 汉 高诱 注:“两手举衣而行。蹶,蹈也。 《传》曰‘ 鲁 人之皋,使我高蹈’,瞋怒貌,此之谓也。”
(2)喜悦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
詹鍈 义证:“高蹈是説高兴得举足顿地,犹之乎説手舞足蹈。”
(3)感奋貌。 《列子·汤问》:“师襄 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 师旷 之清角, 邹衍 之吹律,亡以加之。’”
马骏声 《端阳赫丽楼独酌》诗:“客里光阴草草过,抚心高蹈奈愁何?”

⒉  指隐居。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踪,措身 陈平 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
《梁书·止足传序》:“虽祸败危亡,陈乎耳目,而轻举高蹈,寡乎前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党祸起新朝,正士寒心,连袂高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四:“有少数的个人英雄索性高蹈,讽刺‘前线主义’,而强调‘宣传不是艺术’。”

⒊  指隐士。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如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则 舜 不为高蹈也, 舜 不为真隐也。”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且僕非不愿为高蹈,而有恋於此也。”

⒋  崛起;特出。

唐 韩愈 《荐士》诗:“国朝盛文章, 子昂 始高蹈。”

⒌  高超;超脱。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葆光既清尚,命尹亦高蹈。”
郭沫若 《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之期待》:“自抗战发动以后,多数的作家执笔从戎,参加了战地服务工作,便是平常态度最高蹈的,也都把生活习惯和精神动向改变了,力求与时代配合。”

国语辞典

高蹈[ gāo dào ]

⒈  远行。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

⒉  比喻隐居。

《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一》:「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文选·颜延之·陶征士诔》:「赋诗归来,高蹈独善。」

⒊  超越群伦。

唐·韩愈〈荐士〉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英语to travel far

分字解释


※ "高蹈"的意思解释、高蹈是什么意思由国学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其艺术风格,或潜气内转,或纵横捭阖,或悲慨淋漓,或超尘高蹈,从而使滇词具备了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相当的文化品位。

2.大文豪苏轼书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态丰腴、结体稳秘、横轻纵重,书法的潇洒奔逸、豪迈不羁与文章的隐逸高蹈、委运乘化相得益彰。

3.这样的好诗既是高蹈的又是及物的,既是面向整体的时代精神大势又是垂心自我渊薮的浩叹。

4.其艺术风格,或潜气内转,或纵横捭阖,或悲慨淋漓,或超尘高蹈,从而使滇词具备了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相当的文化品位。

5., 其艺术风格,或潜气内转,或纵横捭阖,或悲慨淋漓,或超尘高蹈,从而使滇词具备了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相当的文化品位。

6.不是神化,是摄神,非如此不能状貌齐白石的昂然竦立,高蹈出尘。

7.与之对应,似乎可以这样讲,图书馆建筑可以富丽堂皇,精神气质却不能过于高蹈远引、远离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