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óushé

喉舌


拼音hóu shé
注音ㄏㄡˊ ㄕㄜˊ
词性名词

喉舌

词语解释

喉舌[ hóu shé ]

⒈  泛指说话的器官和新闻媒介。

王之喉舌。——《诗·大雅·烝民》。传:“家宰也。”
我们的报纸是人民的喉舌。

mouthpiece; spokesman;

引证解释

⒈  比喻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臣。后亦以指尚书等重要官员。

《诗·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
《后汉书·李固传》:“尚书亦为陛下喉舌。”
宋 梅尧臣 《闻临淄公薨》诗:“官为喉舌勋爵一品兮,经筵讲义尊 萧 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折子》:“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摺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

⒉  指口才;言辞。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昔 魏 史称 朱异 有口才, 挚虞 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
胡国梁 《辛亥广州起义别记》:“﹝我们﹞费了许多的喉舌,才能恢复侨胞的信仰和得到其赞助。”

⒊  喻代言者。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四:“永祥 兄是我们 上海 工商界的喉舌,哪方面也少不了他。”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当时在 上海 出版的英文报纸,是 美国 资产阶级的喉舌。”

⒋  喻要害之地;交通要道。

《南齐书·刘绘传》:“南康 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
《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六年》:“国家所恃者大 江,襄樊 其喉舌,议不容缓。”
清 侯方域 《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

国语辞典

喉舌[ hóu shé ]

⒈  咽喉与口舌。

⒉  比喻掌握机要,负责传达国君命令的重要官员。

《诗经·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
汉·扬雄〈尚书箴〉:「出入王命,王之喉舌。」

⒊  比喻口才、言辞。

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八·杂说下》:「昔魏史称朱异有口才、挚虞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

⒋  比喻代言人。

如:「民意代表是人民的喉舌。」

⒌  比喻要害之处或交通要道。

《南齐书·卷四八·刘绘传》:「南康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

英语mouthpiece, spokesperson

德语Telefonmuschel, Mundstück (S)​

法语gorge et langue, organes de la parole, porte-parole

分字解释


※ "喉舌"的意思解释、喉舌是什么意思由国学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汉江阻击战后,国民*党当局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其报纸喉舌纷纷鼓噪:“曾泽生的变节部队被共*匪蓄意牺牲掉了!”。

2.铁笔写春秋,铁肩担道义,铁齿铜牙诉人间悲喜,铁面无私扬天地正气,铁血丹心探是非曲直,铁马金戈讨公平公义。记者节,愿走南闯北为民喉舌的记者朋友们快乐安康,好运绵长!

3.他们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有为其辩护的喉舌,控制着舆论,麻痹着人心。道貌岸然却卑鄙无耻的党棍,宣扬高尚的信仰,却干着最肮脏的行当。三天两觉

4.像是切开果冻一样,瑞奇的身形没有任何颤抖,直冲冲地劈斩而下,黑长毛爬行怪的哀鸣戛然而止,因为它的喉舌已经被敌人斩断了。

5.他们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有为其辩护的喉舌,控制着舆论,麻痹着人心。道貌岸然却卑鄙无耻的党棍,宣扬高尚的信仰,却干着最肮脏的行当。三天两觉

6.他们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有为其辩护的喉舌,控制着舆论,麻痹着人心。道貌岸然却卑鄙无耻的党棍,宣扬高尚的信仰,却干着最肮脏的行当。三天两觉

7.台媒称,新科议员搏版面,绞尽脑汁,只是政治人物到底是“为民喉舌”,还是要抢知名度,焦点已经模糊。

8.“夙仰贵报为吾党之喉舌,作侨界导师,大声疾呼,发聋振久矣,尽宣传之巨责,收文字之奇功,一纸风行,万流景仰。

9.内地重播出轻制作由来已久,国家投资大力播出产业,把电视台等播出业视为喉舌,制作业作为附属的思路没有改变,电视节目走向市场便显得头重脚轻,步履蹒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