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四的成语

有关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四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挑三拣四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四书五经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不三不四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应难造次。”
室徒四壁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魏书·阳固传》:“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纵横四海纵横:奔驰无阻。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比喻无敌于世。《三国志通俗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得志则纵横四海。”
群山四应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四邻八舍指左右邻居。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动了诸亲百眷、四邻八舍,送人情,斗分子,虽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苟。”
拉三扯四指谈话或议论牵扯无关的人或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名扬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六通四达犹四通八达。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
五湖四海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四通八达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朝三暮四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倒三颠四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拣上色的与他两套。”
家徒四壁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说三道四道:说。指任意乱说乱讲;惹是生非。清 崔灏《通俗编 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四德三从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
接三连四接连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连三接四同“连三接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原来平儿出去,有赖林诸家送了礼来,连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来拜寿送礼的不少。”
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连三并四同“连三接二”。老舍《赵子曰》第十九:“赵子曰一声不发,只连三并四的磕瓜子。”又《二马》第四段三:“李子荣拉住马威的手不放,连三并四的说:‘谢谢你!’”
四平八稳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传三过四传闲话,说是非。石灵《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你在大爹面前,也该遮盖遮盖,怎么传三过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气!”
四面受敌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四肢百体见“四肢百骸”。老舍《赵子曰》:“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
颠三倒四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志在四方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朝四暮三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四面楚歌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四面八方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放之四海而皆准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眼空四海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微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推三拉四推:推诿。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好生给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别推三拉四的。”
拿三搬四比喻不服从调派。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你去了,谁能以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
四纷五落见“四分五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
三翻四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言三语四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
四清六活形容机灵干练。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这几个都是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的也不晓事。”
放诸四海而皆准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巴三揽四形容说话东拉西扯。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四方辐辏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汉书 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揭竿四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三三四四犹言三三两两。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文房四艺指琴、棋、书、画。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自古书、画、琴、棋,谓之文房四艺。”
丢三落四丢掉这些;又遗漏那些。形容马虎健忘;顾此失彼。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海九州指全中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四脚朝天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1回:“老和尚上前来争,被觉空一推,跌个四脚朝天。”
三清四白谓非常清白。
四分五落形容分散零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蓦闻人道,森森地唬得魂离壳。全家眷爱,多应是四分五落。”
目空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四角俱全比喻完美无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条三窝四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板板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清 范寅《越谚 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