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纳兰性德的诗 >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清代]:纳兰性德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注释

红桥:桥名。在江苏扬州市。明崇祯时期建造,为扬州游览胜地之一。

无恙:安好。

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受黄河之水,流经开封,东至江苏徐州转入泗水。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

短亭:旧时城外大道旁,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

长堤,指隋堤。

玉钩斜: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

近:靠近。

迷楼:楼名。故址在今扬州西北。

参考资料:

1、徐燕婷 朱慧国.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 ,2014-1:56-57

2、施议对 .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36-37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是为纳兰扈驾巡幸江南抵达扬州之时所作。时,纳兰性德三十岁。时隔二十余年,容若和王阮亭韵,乃步其一(北郭清溪一带流)原玉。

参考资料:

1、施议对 .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36-37

2、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5-5-1:404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鉴赏

  纳兰此篇则明示之“怀古”,“怀古”之作是诗人咏怀的一种手法,无非是借用古人古事以抒情达意而已,可以说举凡诗词中的怀古之作都是诗人的咏怀之作。该篇亦是如此,作者借咏隋炀帝穷奢极欲,腐败昏聩之故实,抒写了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慨。

  其一为王世禛首倡,描摹红桥风物。谓其坐落于绿杨城郭,登桥四望,徘徊感叹,亦当自迷。容若和之,曰为怀古。除了“旧时明月”,其所怀者,应当还包括长堤锦缆。前者乃自然物象,指明月照耀下的扬州;后者社会事相,指隋炀帝至汴京,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场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汴水年年,水调声声。眼前物景似乎并无变化。上片布景,以“无恙”二字,说明一切。那么,当年经过汴水,巡幸江都的帝御龙舟及萧妃凤舸,至今又如何呢?

  长堤上,清瘦绿杨,不是曾为牵系过锦帆的彩缆吗?眼下所能见到的,尽为愁思笼罩。隋帝建造迷楼,已与宫女的玉钩,一起埋葬。下片说情,以长堤锦缆与清瘦杨柳对举,说明江上景物依旧,眼下人事全非,并以玉钩、迷楼,对于当年的人和事,表示哀悼,为寄吊古之情。词章因红桥之名,哀乐交乘,与原作之徘徊感叹,同一怀抱,可谓合作。

纳兰性德简介

唐代·纳兰性德的简介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 纳兰性德的诗(218篇)

猜你喜欢

长山谒范公祠四绝 其三

明代张吉

拜相后先公与马,公多容色马多忧。若更庆历为元祐,公亦须忧到死休。

沈阳村居西轩即事 其一

多隆阿

村边古木绿阴交,已老榆钱匝地抛。草醉浓烟鸠唤雨,泥黏落絮燕营巢。

懒过韨井嫌尘扰,静闭斋门待客敲。何处风筝游线断,翩翩落上杏花梢。

乐圃林馆六首 其四

宋代张掞

林密帘栊暝,门清树石连。合香乘雨霁,压酒及花前。

嗜古思先辈,伤今话昔年。何由清郁抱,春茗瀹林泉。

赠赤公五首 其四

明代释函可

狮子曾闻住罽宾,如空何必问前因。霜连白草开荒后,日射黄金布地新。

旧疏未焚藏衲角,长歌应悔杂京尘。当时妙喜交游广,书到衡阳有几人。

新月

清代六十七

东瀛寥阔月来迟,伫待清光漾水涯。台上乍开三寸镜,窗前初画一弯眉。

鸿惊曲木云深处,鱼避沈钩浪暖时。应是婵娟深自晦,岂教玉斧镇相窥。

打麦词

明代高启

雉雏高飞夏风暖,行割黄云随手断。

疏茎短若牛尾垂,去冬无雪不相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