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诗文 > 翻译及注释

《酬乐天咏老见示》翻译及注释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注释:顾:念,指考虑。怜:怜惜,爱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译文: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注释:带:腰带。频减:多次缩紧。冠:帽子。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译文: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注释: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译文: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注释:谙:熟悉。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阅,经历。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译文: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注释:幸:幸运,引申为优点。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 刘禹锡的诗(654篇)